苏械16军入朝作战美军如临大敌认为我军想要打大规模的战争

日期:2025-02-20 来源:人才招聘
 

  友情提示:全文4749字,篇幅较此前大部分作品长出1倍有余,主要介绍了苏械16军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事,并对网上一些观点做出了个人层面的辩解。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探讨。

  1951年9月,16军军长尹先炳率领16军主力,抵达吉林通化地区,作为志愿军的总预备队。不多时,16军下辖的47师入朝,驻于咸兴地区执行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此后16军一直在中朝两国间奔忙。

  一直到1952年12月,16军全军入朝参战。那时候16军已经全员装备苏械,对于16军的介入,美军如临大敌,后来还认为我军是想要打大规模的战争。

  相较于志愿军刚入朝的时候,16军的装备确实要好很多。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而驳杂,就是“万国造”,受武器型号影响,志愿军后勤部门很难给志愿军补充并配足弹药。

  为此中国决定从苏联那里购买武器,当然一开始苏联方面总是各种找借口,直到志愿军取得了初期战役的胜利,斯大林大为震撼。《决战朝鲜》一书中写道:

  “(斯大林喃喃)中国好啊!他们是些真正的人,不是土地改革者,不是人造黄油人,那个是个马列主义者。”

  此后斯大林同意将武器卖给中国。最初我国紧急购买了36个师的武器装备,不过这些武器装备大多数都是轻武器。只能算是给志愿军过渡,一直到后来我国从苏联那里购买了60个师的全套装备。

  在苏联有意无意的拖延症影响下,“全套装备”到货的时间都比较晚,这就导致当时只有11军32师、16军46和47师等为数不多的几支部队装备了全套苏械。

  另外因为中央还决定按照苏联军队的编制改编和整训志愿军,于是干脆将11军的32师划入16军。由此组成了当时志愿军部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苏械军队。

  16军的3个师,每个都配属有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团,还有各自的3个步兵团。全军兵力约5.3万人,装备有各类型枪械11260支,各类型火炮292门,坦克24辆和汽车并马车近千辆。

  论16军入朝,其实来来有3次。其中前两次是部分军队入朝:1951年9月,第47师入朝至咸兴地区;1952年5月,46、47师各自的高炮营提前入朝,参加新安州、顺川附近地区对空作战。

  到1952年12月,16军才全军入朝参战。入朝后16军活跃于安州、价川、球场地区,执行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任务;6月底时16军前往平康地区执行正面战线军参加了夏季反击战役。

  此处还需要强调一点,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其实16军的战士洒过血、拼过命。1952年11月上旬,15军29师和12军31师的增援部队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接替15军45师进入上甘岭。

  另12军还调出34师的两个团作为预备部队,也可以每时每刻参战。而鲜为人知的是,此次增援的还有16军186师(为什么是186师而不是32师后文会解释),共1.5万名官兵,他们不久前才结束在黔东南的剿匪等工作,很快服从军令,开赴抗美援朝战场。

  11月9日,186师在师政委戚先初的带领下,陆续抵达上甘岭。其中一部分战士补入12军,一部分战士补进15军29师,合约5000人,剩下的1万战士直接补入基本打完了的15军45师,前往二线休整训练。

  但不了解是否是因为16军的5000人是补员的缘故,上甘岭战役没有留下16军186师和战士们的名号,这让戚先初很是无奈,不过同时他也很自豪,晚年的他在回忆这段过往时直言:

  “我的兵表现很英勇,上阵地第二天就立功了……如果见面,他们俩(、崔建功)得请客。”

  这是在上甘岭战役正酣时,16军186师于朝鲜战场上的一次重要参与。实际上在上甘岭战役正式爆发前,16军也曾“送兵”给即将血战上甘岭的15军:

  1951年7月初,46师抽调40个建制排另加一个营共计2046人,团长黄致平、政委李廉泉;47师:抽调40个建制排共计1600人,团长朱敦法、政委齐承悦;186师抽调40个建制排共计1600人。

  这5246名战士,当中有很多在上甘岭坑道中啃过干粮,直接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作战行动。

  正是由于186师将大部分兵力都“送”了出去,全师基本上只剩下排以上干部队伍的空架子,军委讨论后,将这些没有去朝鲜战场的官兵拆分,补员改编成了101国土防空高炮师和102国土防空高炮师。

  从1951年3月26日参加“出征誓师及贺功大会”并编入16军开赴东北,到1953年1月,原186师番号撤销,这支部队只在16军建制序列中存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

  大概也是因这一变动,曾有16军186师战士在上甘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才不为人知。也正是因为将186师调了出来,且中央决定按照苏联军队的编制改编和整训志愿军,已经齐装苏械的11军32师就被补进了16军。

  这里补充一点,32师也曾有1800人在1951年7月初时被“送”往15军,他们同样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只能放两个连的高地上,中国军队先后投入4.3万人,与“联合国军”6万人做对抗。中国军队伤亡1.55万余人,歼敌2.5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为1.6:1。

  这场战役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西方舆论界都出都能看到相关新闻。记者们将上甘岭称为“朝鲜战场中的凡尔登”、“不是美军兵力可以填满的无底洞”,同时高度赞扬上甘岭上作战的志愿军部队:

  “死人太多,在铁三角的猛烈战争,事实上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猛烈的战斗连续14天,以后间歇的冲突又有1个月。我认为此次作战是失败的。”

  上甘岭上的血战,不仅改变了美国人对志愿军的看法,同时还改变了中朝方面对朝鲜战局的看法。

  中朝方面认为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自身个人,而美国方面则为“尽快停战”还是“死战到底”吵得不可开交。由于美军的“独角兽号”航母、“西西里号”舰只等在西海岸异动不断,打完上甘岭一战后,和志司联合讨论后认为:

  明确了这一点,军委立刻安排苏械16军入朝,主要执行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任务。这是该军第一阶段的任务,等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他们要观察战局发展,

  “择机挺进至‘三八线’中段的平康、金化、铁原这个战略‘三角地区’,承担战线正面防御任务”

  苏械16军的大动作让美军如临大敌,不仅仅是因为16军为全苏械武装,更加正式,要知道武器装备不是评估一支军队战力的唯一标准,更是因为美军郁闷地发现,经历过上甘岭血战后,中国志愿军的士气更盛。

  人家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志愿军却是“一鼓作气,再而坚,三而盛”。远在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也头秃不已,“尽快停战”吧,真的跌份儿!“死战到底”吧,自己脸疼,毕竟他要上台前可是承诺过美国人民,可以结束战争的。

  “自由世界不能无限期地处于瘫痪的紧张状态中……我现在下令第七舰队不能再用来保卫中国了。”

  言下之意就是美国决定“放蒋出来”,以此威胁中国退出战争。但对此毛主席根本不惧,首先国内的土匪已经剿灭完了,整体形势空前稳定,国民经济建设所得也足以支撑起抗美援朝需耗的军费,周总理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即将实施……

  如此局面,毛主席直接根本不怕艾森豪威尔的威胁,他直接在政协会议上对委员们直言:

  “由于美帝国主义坚持扣留中朝战俘,破坏停战谈判,并且妄图扩大朝鲜战争,所以,抗美援朝的斗争必须加强……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最后毛主席大手一挥,原定回国的38、39、40军不用回来了,去西海岸协助16军反空降、反登陆,不光如此,1、21、54三个主力野战军也被安排尽快入朝。

  “至1953年3月,在朝志愿军已达19个野战军、8个地炮师、5个高炮师、5个坦克师、10个铁道兵师和1个公安师,合计135万人……中国空军准备了14个师500架飞机随时待命,萧劲光也将一个鱼雷艇大队调到鸭绿江口停泊,另有一批中国海军人员单独出发,入朝布设水雷。”

  光是苏械16师的动作就已经让美军如临大敌,更不要说还多了这么多随动的军队,同年4月底,北朝鲜除了鸭绿江一线,正面战线一直延伸到东西海岸,

  “形成一个以坑道、地道和钢筋水泥工事为骨干的弧形防御体系,战略纵深达二三十公里,总长1100公里。”

  而光看东西两岸,中朝军队也在这里设置了纵深10公里的两道防御带,另有3100多公里长的堑壕、交通壕以及不胜枚举的火力点和掩体。

  除了这些,洪学智还一口气运来足够志愿军全军吃用8个半月的2.5亿斤粮食和12.38万吨弹药。对此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我军想要,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打大规模的战役:

  “一旦‘联合国军’按计划在朝鲜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将展开最大限度的地面防御,来抵抗‘联合国军’的进攻并实施坚决的反击。”

  等后来在朝美军咬牙开始行动,47次被志愿军狠狠打退后,艾森豪威尔终于不再犹豫,他要促成停战!

  最后再来说说网上的某些观点,曾有人指出,说自媒体写“苏械16军让美军如临大敌”“很惊悚”;

  并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16军没时间,没机会得到朝鲜战场的实战经验”、“16军在战场上的时间太短了,他们没表现的机会”,私以为这种观点存在争议性。

  首先,16军在全军入朝前,就派出过一个军机关参谋队伍对去实地观察和学习,并参与了上甘岭战役指挥工作,时间大概持续有1个月。

  这些参谋的任务就是熟悉战场环境、学习前线志愿军实战指挥过程、重点考察“战略三角地区”,为将来16军入朝参战积累指挥经验。

  其中有一位叫吴金昌的参谋回忆大家在“三角地区”的全部经历,他在回忆录《亲历朝鲜战争》中提到:

  “我被分配到作战指挥组……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利用战斗间隙,把每天战况特别是炮兵作战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带回第16军,这是临来前首长专门布置的任务……我有二本当时的战地记录和资料,至今仍然珍贵地保存着。”

  从这里我们也能知道,我军内部的观摩学习根本不是“袖手旁观、看个热闹”,而是实实在在去参加了的。

  虽然16军的战士们没太多实战经验,但跑去观摩学习的参谋难道都是吃白饭的?

  参谋固然不能代表16军全体,但他们能够给战士们提供正确的作战思路,在抗美援朝战争天平上,志愿军胜利的那一端添上重要的砝码。

  另外16军入朝的时间虽然晚,但其在战场上的时间还线军完成反空降、反登陆任务后,还有个第二阶段任务。在1953年5月中旬,16军从西海岸全军挺进到“三八线”中段。

  当时军委副主席贺龙还带着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来16军驻地慰问,同时带来了和平鸽图案的“保卫和平”纪念章等慰问品,对着和平鸽图案贺龙对尹先炳等人说:

  “你们第16军防守三八线中段,这里是南北交通要冲,南插汉城,北通平壤,志愿军总部把你们安排在这一个位置上,是对你们的信任。”

  到6月上旬时,16军已经全面接管了395.8高地、上甘岭(由47师141团接手)、汉滩川、五圣山等正面防线个师在这正面防线要点上自西向东依次摆开。

  6月底,16军还去平康地区执行了正面战线年又参加了夏季反击战役,最后一次大的战役——金城战役中也有16军的身影。

  等朝鲜停战协议生效后,16军也没有立刻班师回朝,而是与敌人一直在“三八线军才在志愿军全体撤军的命令下,凯旋回国。

  另外16军换防这里也有一个点,光说夏季反击战役吧,这场战役敌我双方很明显都在上甘岭一带还有用兵和交锋。

  6月上旬就已经全面接管那一片地区的16军,注意是“全面接管”,怎么就“直到7月5日,16军部队才完成接防……参与战争的时间才23天”呢?

  当然对于527.7高地以南无名高地上16军的战斗经过,这里没什么可以辩驳的,本文是着眼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来小小地抗议一下,有些标题它真的不“惊悚”。

  而有些观点,也是因写手不同,着眼不同,所以侧重不同,给人的阅读感受也不同,倒也不必将所有的自媒体、大V一棍子敲死。若是自媒体出现了一些与实际不符合的内容,友好辟谣和探讨就挺好,说人家“惊悚”,真的大可不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