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活力足——2025年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扫描

日期:2025-02-21 来源:新闻资讯
 

  人勤春来早,光景处处新。2月5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多省份召开2025年“新春第一会”。各地结合自己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全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为新一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谋篇布局。

  广袤沃野春耕抽绿、重点项目动能澎湃、冰雪旅游热度不减……放眼大江南北,有壮美山河,有烟火寻常,更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新春伊始,人们再度投入热气腾腾的生活,奔忙的身影连缀成奋斗的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近日,宁夏贺兰县育苗基地,工作人员正培育各类瓜果蔬菜幼苗,为马上就要来临的春耕、春播做足准备。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立春时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被皑皑白雪覆盖。肥沃的黑土地,正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

  市区的“种子一条街”,上百家种子经销门店里人头攒动。种粮大户王军每年要在这条街逛上几个来回。在他眼里,良田变粮田,种子是保障。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种子集散地,当地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从这里走出实验室,扎根田畴沃野。“这几年种了不少公主岭产的新品种,玉米产量明显提升。”王军说。

  “土地正动‘手术’哩!”这几天,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总在地里转悠。

  数台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往来穿梭,稻田里“土浪”翻滚,犹如跃动在大地上的一条条线谱。赶在春耕前,谢家铺镇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小田改大田、大田变良田,升级灌溉渠、农田智慧化,加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谢家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的人介绍,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港中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5个村(社区)共4000亩农田,预计可增产水稻35万公斤、油菜7.5万公斤。

  港中坪村种有近千亩双季稻,是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区。今年37岁的“新农人”戴宏,采用家庭农场模式进行粮食生产,流转近500亩土地,利用新设备、新技术完成育、耕、种、管、收等一系列农事。

  “随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相较以往的人工作业,能节约80%的成本。”戴宏说,去年他经营的家庭农场综合收入超过60万元。

  沿着机耕道前行,正在田间布设的一块屏幕吸引着戴宏的目光。原来,今年核心片区同步进行智慧农田升级改造,智慧灌溉、土壤墒情监测仪、虫情监测仪等设备将投入使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其中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63%。

  一批批优质高产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无人机、遥感技术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描绘现代农业生产新图景……2024年,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高水平发展赋能,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力保障冬小麦平安越冬,兴修水利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里的忙碌,是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到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广袤田野正积蓄力量,迎接新一年的丰收好光景。

  1月31日,昌九高铁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西支)施工现场,工人在有序架梁施工。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摄

  轰鸣的机械声在耳畔响起,工人们正进行钢筋绑扎、焊接等工作,钢筋碰撞声与设备轰鸣声交织……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年味儿还没散去,走进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施工现场,目之所及皆是紧张忙碌的场景。

  “开年即‘开跑’,项目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中铁五局成渝中线标项目负责人说,“今年是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的决胜之年,我们提前制订了复工复产计划,确保年后各施工部位迅速恢复生产。”

  暖阳下,黄河济南段宛如一条金色绸带,静静蜿蜒流淌。河床下方几十米处,盾构机轰鸣着破土掘进,吊机往来穿梭。在这里,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山东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正在紧张施工。作为济南市构建的跨黄大通道之一,该条隧道建成后将助力济南黄河两岸互联互通。

  走进黄河之下的“地底世界”,冷白色灯光洒在隧道管片上,浓浓“水泥风”扑面而来。拼装班长周洪强操作伸缩机,将一块隧道管片缓缓抓起,平移旋转后,12吨重的管片精准落位。

  向隧道深处走去,正在作业的“山河号”盾构机出现在眼前。总长163米、重达5200吨的“山河号”搭载超前地质预报、地层界面识别、刀具磨损检测等智能化系统,总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该隧道工程已累计掘进1434米,达到盾构段总任务的四成,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隧道贯通。

  在犹如刀切斧劈的贵州花江峡谷,刚合龙不久的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飞架于“地球裂缝”之上。几年来,项目团队创新工艺,攻克混凝土浇筑、提高抗风安全性等一道道难题,用智慧和汗水浇筑起这座世界级高桥,它将于今年6月建成。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幽深蜿蜒的隧洞里,钻孔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已是深夜,引江补汉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仍然一派繁忙景象。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重点项目,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将南水北调与三峡水库两大世纪工程紧密相连,逐步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伶仃洋上架通途……2024年,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从数字基建到民生工程,从交通枢纽到能源基地,新年伊始,一批批重点项目按下“快进键”,展现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澎湃活力。

  以有效投资扩内需,以创新驱动促转型,重大工程建设既是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惠民生的“强支撑”。今年,政策将持续加力,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范围,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收官,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蓄势赋能。

  2月9日,游客在黑龙江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嘉年华上体验驾驶雪地车。新华社记者 侯 俊摄

  身穿滑雪服,踩上单板,7岁的小朋友辛意从半山腰出发,顺着雪道轻盈下滑。临近山脚,雪道坡度变缓,她双脚用力,雪板前刃抬起,一个刹停干脆利落——她刚刚解锁了一个新动作。

  连日来,距离黑龙江哈尔滨市区200多公里的亚布力阳光度假村滑雪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发烧友”前来。“亚冬会在家门口举办,滑雪的人慢慢地多了。”辛意的爸爸辛明麒说,寒假期间,他经常带女儿到周边滑雪场滑雪,既锻炼了身体,也磨炼了意志。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冰城”哈尔滨依旧是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东北虎林园等热门景区“不打烊”,喜迎各地游客赏冰乐雪、欢度春节。借势亚冬会,黑龙江正加速打造冰雪经济高地,为东北振兴增添新动能。

  这个冰雪季,哈尔滨聚焦亚冬会比赛项目,串联竞赛场馆、冰雪赛事和冰雪景区,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尔滨”出圈的溢出效应带动黑龙江冰雪游“遍地开花”。人们在“神州北极”漠河追极光,在“华夏东极”抚远迎日出……冰天雪地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冰雪运动。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周边慢慢的变多的村民走上滑雪教练、民宿经营者、索道管理等岗位,实现增收。

  滑雪教练张磊从19岁开始滑雪。“当滑雪教练收入不错,还能结识各地朋友。”张磊说。

  旅游带动了亚布力周边农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很多农民在冬季有了滑雪教练这个“季节性”身份,滑雪场附近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我们村里有上百家民宿,村民以前靠种地为生,现在借着冰雪旅游的东风,吃上了‘旅游饭’。”亚布力镇青山村农家乐经营者宋文丽说。

  河北崇礼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新疆阿勒泰的将军山滑雪场、北京的什刹海冰场……活力四射,生机无限。从“冷资源”到“热效应”,高水平发展的潜力蕴藏于此、动能生发于此。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我国冰雪产业已基本形成冰雪制造业、冰雪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东北、京津冀、西北已呈现冰雪经济“三足鼎立”的态势,冰雪经济促进相关业态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水平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