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企业打造绿色引擎、推进低碳转型正进入关键机遇期。如何逐步提升金融含绿量,释放实体经济的含金量?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2024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昨天在高金徐汇校区举行,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各方在发展绿色生产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中遇到的困与机进行高端对话,深度求解政策红利和金融活水更好地融合、助力公司实现从绿色生产到创造绿色价值的法与术。
绿色投资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提出了三个比重的概念,即要在总投资规模中逐步提升绿色投资的比重,在绿色金融体系中逐步提升绿色投资特别是绿色股权投资的比重,在全球绿色投资中逐步提升中国绿色投资的比重。
中国的绿色投资发展迅速,绿色金融体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需在三个比重上进一步努力。表示,绿色投资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投资,也是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绿色投资在总投资规模中的比重已从2020年的4.9%提升至去年的8%以上,但仍需进一步促进绿色投资的发展。同时,绿色投资也在转型金融领域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有助于促进高排放企业转型为低排放企业,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投资的比重,特别是绿色股权投资的比重也需进一步提升。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已为全球第一,但是绿色投资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他强调,绿色投资不仅能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还能促进投资机构与企业共同成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股权投资比例上升也有利于金融资源更好地形成互动,构建更完整的、更有弹性的绿色金融体系。近年来,我国绿色股权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但占比仍然较低,提升绿色股权投资比重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在全球层面,提升中国绿色投资在全球绿色投资中的比重,代表了中国在绿色可持续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是中国对于全球的重要贡献。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共同的任务,需要全球共同行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承担大国责任,提升中国绿色投资在全球的比重不仅是对实现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言所必要的,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绿色金融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金融由大到强需要在绿色金融领域加快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的商品、技术、产业链更多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企业的出海、商品的出口,需要有更多的含绿量。
活动现场,高金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发布了两项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及《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英文版。
其中,《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中国碳市场体系的发展背景、现状、问题和挑战,全面回顾了我国碳市场建设成果,并通过与欧盟等先行碳市场发展经验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碳市场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建设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贡献智慧和思考。
报告显示,中国的碳市场体系建设正快速发展,包括碳排放权市场和核证自愿减排市场两大核心组成部分。碳排放权市场方面,中国积极推进从试点碳市场到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旨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高碳排行业的减排与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自愿减排市场则通过提供碳抵消机制,鼓励个人、企业、机构组织等主体成为碳减排的行动者,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核证自愿减排市场与碳排放权市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碳减排体系,为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减排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这两个市场在政策设计、市场运作及减排效果等方面各有侧重,均在落实双碳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报告也直面中国碳市场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例如,从理论角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与运行涵盖多个关键运行机制,包括覆盖范围、配额分配的方法、监测报告与核查机制等。在真实的操作中,这些机制仍需加强完善,以提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在覆盖范围方面,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发电行业并即将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但覆盖的行业范围、企业规模、温室气体种类仍有扩大的空间,这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全面性和所产生的减排效果。在配额分配方面,目前的机制是主要基于历史排放数据来进行免费分配,且配额调整机制不够动态,影响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在碳金融服务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受限,而试点市场碳金融创新实践空间存在限制,缺乏多样化的碳金融理财产品,且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
高金学术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严弘教授表示,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逐步优化碳交易管理办法,如优化配额总量确定方式、引入配额拍卖机制等,并考虑优化与其它减排政策衔接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制定规范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制度和规则;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覆盖更多行业和温室气体类型,增加参与主体类型,丰富金融手段;加强国际碳市场间的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